近日,八院多个现场建设成果获评2024年上海市现场管理创新活动成果,其中标杆级3个、优秀级1个,充分展示了八院在电子装联、宇航调试、卫星总装、航天电装等方面的生产数智化水平,以制造能力发展布局积极推进数字航天建设。
标杆级
上海航天电子通讯设备研究所|高精密智能装联生产线工业互联网创新实践
上海航天电子通讯设备研究所|宇航产品精益调试及多模融合现场建设和应用
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基于数字赋能的多品种卫星柔性总装智能工厂建设与应用
优秀级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航天电装车间数智化管控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高精密智能装联生产线工业互联网创新实践
上海航天电子通讯设备研究所牢牢把握国家改革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顺应技术发展潮流,以大发展、大布局、大开放的战略眼光进行战略布局,持续深化推进智能装联现场改革发展。生产现场开展了高精密智能装联生产线工业互联网创新实践,用设计工艺生产协同、质量控制、组织管理多方面的改造与优化,实现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共享与实时反馈以及对生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为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生产线的协同效率,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制定有效措施,提高宇航电装产品生产能力。
航天高可靠电子产品装联生产线在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实践的过程中结合工业互联网优势持续提升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强化现场管理及产品保障能力。生产线将工业互联网技术融合至宇航电子产品设计制造的各个环节中,包括智能排产、现场一体化管理平台、任务分配、人员培养、设备互联、技术革新等,通过建立电装生产线与设计生产制造的网络协同一体化环境,架起电子装联设计工艺生产桥梁,实现电子装联生产信息、数据、资源等整合与优化。该项实践的顺利实施,实现了信息应用的全流程贯通、上下游协同,使得前端设计及工艺等信息可以快速传递到生产环节,打造了设计工艺生产协同、质量控制、组织管理的信息生态平台,提升了生产质量和效率,具有行业借鉴意义。
宇航产品精益调试及多模融合现场建设和应用
上海航天电子通讯设备研究所以宇航装备调试现场建设为出发点,通过调试模式转型升级以及对风险防控体系的健全,对现场进行模型建立以及创新融合,不断夯实专业技术,提升现场管理能力,对宇航电子产品的调测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以提高精细化操作管理能力、多型宇航产品测试专业化能力、测试系统开发能力为目标,加速管理、技能、技艺、技术融合,开展宇航产品精益调试及多模融合现场建设和应用,主要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三个阶段,打造“数字贯通、智能管控、绿色低耗”的多模融合调试场地。
在技术创新上,加强了自动化测试的深度和覆盖率,全方位提升了产品的效能,自主开发了稳定性强、使用价值高的测试软件平台,适应多样的卫星产品测试需求。在管理创新上:通过集中管理+自主管理形成强执行和自我成长双驱力达到中心任务和常态化任务、临时任务高效率兼容融合,培养从芯片级、模块、整机、系统级,覆盖调试全流程,一岗多能的工作队伍融合。在人力成本上,人工测试操作逐渐被计算机软件取代,测试效率大幅提高。尤其是在老炼、温度等长时间试验中,自动化系统的成功应用减少80%以上的人力资源消耗,产品可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进行5~10天的完整测试。
基于数字赋能的多品种卫星柔性总装智能工厂建设与应用
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以“集成化、精益化、自动化、智能化、持续优化”的“五化”核心理念为指导,推动“智能制造+精益管理”相结合的卫星柔性总装智能现场建设。该现场涵盖大中型卫星脉动式总装生产线+商业小卫星批量化总装集成生产线,两区共享统一的标准作业单元、大型试验资源,在统筹集约资源的同时,兼顾多类型卫星变批量生产特点。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优化卫星综合智造体系,推动装备升级,深化数字赋能,革新现场生产组织模式,研制人机智能辅助装配、高精度在线测量等成套智能装备,夯实智能制造支撑条件,打造出集“高效协同、智能工艺、工业互联、精益管控、孪生监控”于一体的数智协同研制平台,推动卫星智能制造集成场景落地。
目前,本项目成果已应用于八院数十颗卫星研制与发射,实现500kg级卫星每20天可让1颗具备出厂状态,同平台研制周期缩短70%,卫星总装综合效能显著提升。
航天电装车间数智化管控系统的建设及应用
面向航天装备的规模化电装生产需求,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通过搭建数智化平台、构建标准化数字底座、重塑自动化产线、以及推进生产模式转型等多项举措,不断推动生产制造数智化转型升级,持续提升航天电装车间现场管理水平,有效支撑航天装备的跨越发展。在数智化平台搭建方面,车间通过打通设计制造一体化全流程系统数据流,打造数智化生产制造平台,实现文件精准推送、计划精细管理、物料全链监控、质量在线过程实时预警,助推精益管理落地。在标准化数字底座构建方面,车间构建设计制造基础库、结构化工时体系以及实现过程数据实时采集,夯实流程优化根基。在自动化产线重塑方面,车间开展智能库房、SMT产线、自动化装配单元、检测系统等设备建设优化,增速制造产能升级。在推进生产模式转型方面,车间推动基于标准工序的生产组织模式变革、优化电装生产流程、优化电装生产布局,实现生产柔性高效。电装车间数智化管控系统的建设及应用,使得近年来电装产能、计划完成率、产品质量得到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