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山下,一座钢铁巨人静静矗立。半个世纪的沧桑岁月刻下斑驳的印记,而老一辈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故事仍在耳畔,历历在目。1970年,五湖四海的人们汇聚到这山沟里,经过一场千人协作大会战,我国重要的大型多功能运载火箭液体发动机试车台拔地而起。正是老一辈航天人的智慧与执着,在一穷二白中奠定了航天事业的基石,创造了从无到有的奇迹。
122次试车,填补国内空白,攻克国际难题。这座试车台的光辉成就背后,是建设者们的艰辛付出:他们住的是芦席毛竹搭建的宿舍,吃的是咸菜和毛豆腐。 “精心组织,精心试验”——试车台上的八个大字,清晰展现着当时严慎细实的工作风貌。陈列馆中,密密麻麻的仪表盘前,仿佛仍能看到那些目不转睛、奋笔疾书的记录身影。曾在这里留下奋斗足迹的,还有“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院士、孙敬良院士。“前辈们对于航天事业的滚滚热血,激人奋进。我也将坚持以国为重,把个人理想融入航天事业的发展中。”有新员工感慨。
课堂上,刘开伟结合火箭发动机绝热层制造攻关的经历,勉励新员工要勇于实践、无私奉献,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当好“螺丝钉”、当好“试金石”,用不懈奋斗、热血拼搏传承弘扬航天精神,用成功报效祖国。“面对困难,我们只有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才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我想成为勇于创新、富有责任感的航天人,用热情和坚持在航天事业里深耕不辍,以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细节。”面向未来,一位新员工踌躇满怀。试车台下,学员们庄严宣誓:“我立志,献身祖国航天事业,传承航天精神,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