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网站 >> 珠海航展专题 >> 新闻动态
粤港澳卫星智能制造中心,助力香港“再工业化”战略
来源:八院   日期:2022/11/11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粤港澳卫星智能制造中心项目在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展出。该项目是香港“再工业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八院后续打开卫星产线国际市场奠定基础。据了解,该项目曾获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集团公司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其相关应用曾获八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不我待,自主研制绘蓝图

时间回溯到“十三五”中期,商业航天蓬勃发展,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敏锐“洞察”出制造模式的转型需求,把准方向,迈向产业模式升级之路,开始布局商业卫星产线建设。202010月,自主投资建成集小型化、轻量化、一体化、模块化等全新设计理念的八院首条面向多品种变批量的卫星智能制造中心,将装配集成、功能测试、大型试验等主要功能合为一体,同步开发 “自动化”物料配送、“流水线”单板集成、“一站式”整星集成与测试、“一体化”整星试验与贮存等制造单元和数字化管控系统,在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物料配送、数据管控、生产决策、智能数据化等方面书写出新成绩。

通过多年不懈努力,率先建成了完整的商业卫星研制生产全产业链,在2021810月间,实现了6颗商业小卫星75天顺利下线,开创了同类卫星AIT研制工作新纪录,开出了第一列通往“十四五”的制造模式转型快车。横向可复制、纵向能扩展,该卫星智能制造中心项目“纵横于商业卫星”,打通了“高效率、低成本”的最后一公里,将该所商业卫星产业发展的蓝图变成现实的商业版图。

砥砺前行,全员同心打硬仗

在八院牵引下,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成功承接香港航天智能制造平台首条卫星生产线,喜获2亿元大单。项目的成功落地将“十四五”“三高”全面发展的蓝图变成了坚实的实践脚步。根据项目研制计划,要在12个月内完成2-3年的研制进度。“没什么不可能的,航天人就是要不断突破自我。”项目总指挥朱胜利的语气中带着自信。时间紧、任务重,团队来不及享受签约成功的喜悦,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工作推进。全所联动成立产线项目办,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然而,项目进程刚刚进入正轨,难题就出现了……

“疫情突然加剧,大家被隔离在不同地方,投产状态很多未定,心里很慌张,就怕误了履约节点。”项目副总指挥蒋沛沛回想起那些艰难的日子,眉头紧皱,“面对这么重要的项目,第一次采用线上会议,协调很困难,心里很没底,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在荆棘中探索道路,在险阻中稳步推进,团队被疫情分隔多地,心却连在了一起,线上指挥、全天在线、以所为家、多岗多能……团队在“最小化”的人员配置下,保证了计划如期推进,详细设计方案、整体培训方案顺利通过了评审。向着“高效率、高效益”阔步前行的航天人,没有忘记“高质量”这个关键词,详尽的研制要求、严格的验收标准以及紧张的跟产、周报与调度会等一系列举措有力保证了质量过关,进展顺利。

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斗争,与高质量并肩,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在这场 “硬仗”中取得阶段性胜利,圆满完成第一阶段研制工作。

再创新高,中国航展显风采

作为香港首条卫星生产线,卫星智能制造中心项目是中国航天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大陆牵引香港发展的有力证明。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始终将“效能提升”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着力攻克,不断突破创新。在现有同平台卫星成熟工艺和流程的基础上,围绕“逐步应用、迭代优化”的思路,由“岛式”向“线式”模式转换。

项目建成后,该卫星智能制造中心可满足小卫星多品种、变批量、柔性化生产要求,具备卫星设计制造协同、供应链智能管理、机电热高效集成装配、自动化测试、智能化试验、健康状态智能监测、精细化质量管控和智能化产线管控等功能以及不同类型卫星混线的生产能力。“我们可以做到30~1000Kg量级小卫星年产量200颗以上,并且,其整星研制周期约12天。这些先进的技术指标在国内也处于领先水平,并且已经应用于香港航科、山东产研院、银河航天等多家商业卫星项目。”项目总师马海龙自豪地说道。

鲲势终横海,鹏力会冲天。银河卫星、“天仙星座”、山东产研院、粤港澳卫星智能制造中心项目……多种形式的商业航天项目驱动着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举措、新作为,从卫星的生产者转变为卫星生产线的设计者、建设者,做商业卫星制造产业链“链长”,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在这催人奋进的目标引领下,唱响奋斗最强音。

京ICP备13027524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网站管理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网站运维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技术支持:北京航天四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