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机构捕获。”
“对接环拉回开始。”
“对接锁锁紧开始。”
“对接成功!”
2025年11月1日3时22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前向端口,神舟载人飞船首次成功实施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首次交会对接的44小时,到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6.5小时,再到如今的3.5小时,这条从无到有、从慢到快、从好到精的飞天路,体现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用技术创新带来的无限可能。3.5小时,也是从嘉峪关机场疾驰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发射场的车程,这条蜿蜒在戈壁滩里的路,见证了八院飞船试验队每一次载梦星河的奔赴。
圆满是极致追求的水到渠成
2021年4月29日,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国空间站的首个舱段——天和核心舱顺利升空,让中国人在太空有了一个“家”。同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取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
2025年10月31日,神舟二十一号探苍穹,用发发成功的十全十美,实现载人航天工程“十四五”的圆满收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已经为‘十五五’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交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新的‘圆满’答卷。”八院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试验队队长丁同才目光坚定。
当前,空间站任务具有高密度、常态化、多样化等特点,按照载人飞船发射采用的“发一备一”滚动备份模式,试验队进驻发射场后,需要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并行完成两艘飞船的总装与各项测试工作,对于进度和状态的确认把控、人员与设备的协同都是不小的挑战。“唯有把每一次都当作第一次,才能以敬畏之心对待细节,在不断重复中坚守初心。”进场动员会上,丁同才再次叮嘱大家。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首次实施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提速升级的背后,是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多项风险控制措施,为此新增了10余项模拟飞行测试、数十项故障预案下多轮系统级联合演练。“必须全面验证处置策略的匹配性和有效性,地面工作做得好,天上飞行才有保障。”陈启忠说。
在一次常规的产品测试工作后,陈启忠敏锐地发现,产品测试结果虽然符合指标要求,但与前期数据相比存在些许波动,他坚持刨根问底,带着许帆查找数据波动的根源,最终经过确认,不会影响后续飞船的测试结果,他这才松了一口气。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是严谨,也是惯性。
在发射场,除了对数据要有足够的敏感度,对各系统的接口关系也要了如指掌。神舟飞船采用三舱一段结构,即返回舱、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八院承担着飞船电源分系统、对接机构分系统、推进舱结构与总装、测控通信子系统、总体电路分系统推进舱电缆网及三舱配电器等研制任务。作为试验队副队长的孔旭东,就像一条纽带,连接起发射场、总体与各分系统的各项工作。同时,作为飞船的产保工作负责人,他带领试验队按照发射场技术流程,以操作风险控制、数字化质量确认为重心开展产保工作,将控制措施落到实处。
梦想是使命在肩的同频共振
“累计的潜力,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杨华星在朋友圈记录下神舟飞船陪他过的又一个生日。他有理工男的偏执,也有诗人般的细腻。工作中,他观察隐藏在数据和曲线里的蛛丝马迹,生活中,他标记下大漠落日的余晖变化。试验队里,极少有人能“吵”得过他,因为他太熟悉每个细节,他对飞船的了解全面而深刻。从神舟四号开始,23年间,他见证着中国载人航天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试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空间站巡天,自信从容的太空漫步背后,正是有着像他一样的航天人接续奋斗,将自己的青春年华融进逐梦九天的滚滚波涛中。
透过对接机构测试工作间的玻璃窗,望向推进舱总装大厅,太阳翼装调测试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测试电脑前站着一个小小的身影,1988年出生的唐筱,自进所就从事载人航天领域,系统设计开始,到产品研制和验收,再到参加整船测试、靶场任务,以及最终的在轨飞控,对于分系统的技术状态、分系统内部每台产品的实际状态与对外接口都了然于心。“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容不得一丝马虎。”她坦言。陈艺蕾与唐筱是室友,也是战友,这对“姐妹花”柔肩担重任、兰心定乾坤,奔赴共同的目标。
三分队里还有另外一对“姐妹花”——凌玉和韦文丽。在她们看来,相比于其他结构类产品,电池是有“生命”的,要时刻研判电池容量状态,精准比对各阶段容量和电压数据的一致性。“这次,我们进一步优化了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控制方式,设置了防止电池过充、过温及过放的‘三重保险’,提升使用可靠性。”凌玉介绍。
“解锁。”“展开。”……随着口令下达,太阳电池翼在吊挂装置下缓缓展开。作为神舟飞船的重要部件之一,飞船入轨后太阳电池翼的顺利展开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做到1万次、10万次的“零失误”。汪胤峰带着他的徒弟刘骏,沿着太阳电池翼展开的方向缓缓前行,仔细观察着铰链的运动。“这一对翅膀,看似坚固如钢,实则脆弱如鳞,表面的玻璃薄片非常易碎。”不允许有一丝缺陷,不允许有一点差错,他们在“要做就做到最好”的追求中精益求精,以最精湛的技艺和匠心,一次次托举起神舟飞船的成功之翼。
成长是薪火相传的破茧成蝶
“产品安装一次成功,吊装一次到位”是吴文杰恪守的工作准则。他的工作既要心细如发又要统揽全局,每次吊装操作前,他都积极推演、反复推敲,把流程熟记于心。在吊装过程中,他沉稳从容,反复确认舱体与工装的间隙,直到把舱体稳稳吊入精密转台停放到位,用满满责任感为产品带来十足安全感。
这位“85后”总装“掌舵人”不仅传承了师父“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好”的高标准,也被师父“一生择一事,一事成一生”的热爱与坚守深深影响。如今,他带领“95后”新生力量吕庆龙,牢记“三不放过”原则,一路成长为“懂原理精通装配、会操作精准到位、能处置沉着应对”的总装人。
“型号需要,我就留下。”对接机构清洁时,老师傅李建华单膝跪地,单手撑住,俯下身细细擦拭,不放过每个角落。飞船三舱组合完成后,最顶端的对接机构距离地面有足足三层楼高,不论是在工作平台还是在升降车上,他都目光如炬,稳如泰山。他将对产品的“敬畏”贯穿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也传递给“90后”带教徒弟吴鸣迪。
“太震撼了!”吴鸣迪激动难掩。第一次踏进发射场总装现场,他对大家在各项操作中的细节把控印象深刻。大学期间,吴鸣迪应征入伍,既实现了儿时梦想也磨炼了坚强意志。如今,作为发射场新兵,他以军人作风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吃透工艺文件,掌握操作规范,把“做放心的产品”践行到对接机构总装的每一个环节。
当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再次上演浪漫的“太空之吻”,对接机构已在轨圆满完成37次对接、32次分离,浪漫与圆满的背后,是一代代研制人员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迭代升级。上千种对接工况推演、数千次地面试验验证,“万无一失”是绷在姚建脑子里的弦。“要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对待产品。”他对张汉亭细细嘱咐。经历几发任务历练,张汉亭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做产品设计,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测试数据是掌握产品真实状态的重要‘生命体征’,一定要认真分析比对,用每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数据确保任务成功。”
这次进场,陈新按惯例带了上一发的工作笔记过来,这本笔记是他的“宝典”,每当有数据拿不准、流程不清晰的时候,总能从这里快速找到答案。“每一次记录都在为后续任务积攒经验,多观察、做好平时的数据积累,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新人李雅琦也把上一发岗位人员的笔记带在身边,生生不息的传承,就藏在这样的细节里。
茫茫星海,行始于斯。从东方红卫星升起的地方,新一代航天人正在接续远航,在浩瀚太空书写新的飞天“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