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全年任务进入决战决胜的 “冲刺赛道”,各单位、各领域涌动着炽热的奋斗力量——他们深研细琢厚积过硬战斗力,他们奋楫争先彰显发展自驱力,他们协同作战诠释上下一盘棋,全力以赴确保全年各项任务圆满完成。上海航天官微特别开设 “奋战・决胜” 栏目,将镜头对准一线、把笔墨交给奋斗者。
西北戈壁,旌旗猎猎,装备保障任务正在进行,突然一个参数出现间歇性异常波动,现场本就紧张的气氛瞬间凝固。八部批产保障团队立即梳理故障树,并结合装备历次“体检报告”综合研判,仅用24分钟便锁定症结,并迅速完成备份模块更换与验证,全系统工作稳定,产品怒吼升空,与目标精准交汇。而这仅仅是批产保障攻坚团队深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理念”,创新构建数字综合保障新范式的一个小小缩影。
从“保交付”向“护终身”的系统性转变
攻坚战进入冲刺阶段,四季度批产联调交付任务同比激增111%,挑战前所未有。面对这场突破极限的“硬仗”,团队立足需求,聚焦装备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理念,构建起“机制筑基、平台赋能、模式创新、能力提升”四维驱动的渐进式工作体系。
团队针对用户反映集中的问题,健全保障服务需求及用户意见快速响应机制,进一步强化数据收集和问题闭环,提升保障服务质效。
为了快速解决装备常见故障、提高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团队建立起服务区域靠前保障模式,将优质保障服务从后方向一线推进,逐步构建“全域覆盖、全时响应”的区域化服务保障网络。靠前保障站针对用户临修与抢修需求进行快速反应,依托贴近一线用户的地理优势,按季度集中开展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授课,提升了实装培训效果,大幅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面对批产保障过程中新员工缺乏深度实践等难题,团队构建起“专业保障师+专业维修保障手册”能力矩阵,由保障副总带头开展专业通识、技术培训,加强批产保障人员能力培养,同时强化批产联调工艺规程、保障手册等作业指导文件编制。在外场保障时,每当出现技术问题,保障副总就立即组织现场会,带领团队一起“解剖麻雀”,从技术原理、操作细节、环境因素等多维度深入分析,将经验教训转化为所有人的“共识”经验,同时鼓励保障师将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原理的思路、自制的实用小工装等,记录在保障笔记中,定期汇总分享,形成本土化可推广的知识库。
数字引擎驱动批产保障体系高效运转
团队将数字化转型理念深度融入数字综保系统建设的血脉中,通过打造“数字综保”新模式,精准破解保障管理中的机制性堵点与执行性难点,推动保障效能从标准化建设向高精化运营质效跃升。
为了让装备全生命周期的“体检”数据可视化,团队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综合保障信息化平台,实现“全地域、全型号、全流程”管理,让每一次故障问题“显化”存档,每一次查阅的信息能够“秒级”获取,装备综合保障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同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将海量历史保障信息有效转化为优质数据,评估用户自主保障能力和器材备件消耗规律,挖掘装备薄弱环节,反哺前端设计,为装备设计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部门负责人指出:“建设覆盖全院装备的综合保障信息管理系统面临着异构数据融合难、老旧装备数字化改造慢、跨部门协同壁垒高等挑战。”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难住攻坚团队,队伍组建以来,团队从攻关保障辅助数字化工具的开发与应用入手,快速转化历史经验确保全链数据的运用贯通。根据团队承担的装备批产、维修规划、备件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等核心任务,团队核心成员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成功让新老装备的履历数据在同一平台“无障碍对话”,设计研制与售后保障前后联动。平均故障定位与修复时间缩短50%以上,重大任务保障效能显著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