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与服务 - 交流合作 - 产学研合作 > 正文
“4+4”产学研合作模式助力上海航天技术创新
发布时间:2016-07-27 作者: 信息来源: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又称上海航天局,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以科技为先导,技术不断进步,成果不断涌现,产业不断扩大,成为多领域并举、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国防科技工业的一个核心企业。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根据航天产品开发全链路不同阶段的合作内容,以及产学研合作由松散到紧密必经的发展路径,构建了“4+4”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实践证明,这一合作模式取得了相当好的成效,上海航天院与高校开展了近700个项目的合作研究,攻克了近百项关键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正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过去跟随式发展的模式在逐渐向引领式发展的模式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核心技术培育正在成为我国航天技术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三大问题。要解决这三大问题,需要突破一大批航天技术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一系列引领和支撑航天技术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由于涉及的领域广,一方面要确保所承担的多个型号产品取得圆满成功,另一方面还要系统布局未来技术发展。为此,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在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系统实施了“4+4” 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识创新融入到航天企业的技术创新之中。

系统梳理合作内容,构建“4+4”合作模式。航天型号需要经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先期技术开发—产品研发制造”的研发、生产链路。在航天产品开发的全链路中,均涉及到产学研合作的内容:第一,在概念研究阶段,迫切需要长期活跃在技术前沿的高校帮助提出、凝练引领航天型号发展的新概念和新技术,缩短与国际的差距;第二,在航天型号和产品的研发和研制阶段,一批重要的关键技术需要与具有学科优势和丰富智力资源的高校联合攻关;第三,在产品的试验验证和应用阶段,需要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共同完善产品体系的性能和应用。

针对不同阶段的合作内容,结合产学研合作由松散到紧密的发展路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构建了“4+4”(4个层次+4种方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将产学研合作的内容按照技术成熟度所处的不同层次分为“前沿探索层”、“专业领域层”、“技术攻关层”、“系统创新层”;按照企业与高校合作由松散到紧密的循序渐进过程,有针对性地采用“设立创新基金”、 “联合申报项目”、“开展横向合作”、 “联合建设创新平台”这四种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

“前沿探索层”是以培育、探索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为主要目的,牵手高校和研究机构围绕航天需求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针对该层“广泛探索新概念”的特点,采用设立创新基金的模式,播撒航天技术创新的新种子。比如,设立上海航天科技创新基金(SAST基金)、参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设立的航天科技创新基金(CASC基金),每年投入研究经费近2000万元,支持国内16所高校开展100多项创新基金项目的研究。

“专业领域层”以核心专业技术的培育为手段,结合高校理论研究和企业工程应用的优势,通过获得国家层面的支持,促进企业核心专业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针对该层“聚焦培育核心”的特点,采用联合申报国家各部委所支持项目的模式,使产学研合作领域逐渐集中,并使合作内容成为国家层面的需求。

“技术攻关层”是以解决型号研制生产过程中急待突破的关键技术为目的,利用高校的实验条件和丰富的智力资源,短期内获得科研成果,直接支撑型号的研制,确保型号任务的完成。针对该层“急待突破技术”的特点,采用开展横向合作的模式,有针对性地在短期内委托高校突破具体型号的技术难点,双方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入。

“系统创新层”是站在国家和航天技术与产业发展的高度,着眼于跨领域的集成创新,以牵引系统级重大背景型号为目标,开展方案论证、关键技术梳理和重大基础研究,为开拓新领域夯实基础。针对该层“牵引系统项目”的特点,采用联合建设创新平台的模式,通过长期、深入、稳定的技术研讨和实现共同的创新目标,达到国家层面的协同创新。比如,每年投入1500万元与上海交大联合建设的“航天先进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在国家层面上与哈工大、西工大联合共建教育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等。

注重院所分工合作,构建交流服务平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在“4+4”合作模式的框架下,针对下属多个所(厂、公司)的实际情况,与下属各单位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进行分工合作,上下联动,着力推行产学研合作的界面管理。

在院层面,对于院级以上创新基金项目,进行统一组织、资金支持和成果推广等工作;对于院级以上的联合创新平台,进行资金支持、运营管控等工作;对于联合申报项目,进行必要的组织协调;对于各单位的横向合作,进行备案管理。

在所(厂、公司)层面,对于创新基金项目,进行1:1的资金配套、过程管理和应用研究;对于联合创新平台,参与平台组建、运营管理并提供条件保障;对于联合申报项目,进行项目申报和研究的具体实施;对于横向合作,根据型号研制需要自主开展。

在加强产学研合作管理的同时,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也加强院层面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将下属多家单位紧密联系在“4+4”的合作框架内:一是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定期召开大型产学研合作管理研讨会,邀请优势高校探讨产学研合作模式,搭建下属各单位与高校交流的平台,建立双方沟通的渠道;二是广泛调研有关高校相关技术领域的学科信息、研究团队信息和主要研究成果,综合测评合作的可行性,分类构建面向八院的产学研合作数据库,为下属各单位提供合作咨询建议;三是及时组织研究成果与专利技术评估与申报、实施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转让,积极推进成果转化,使产学研合作的成果真正能为航天型号研制所用。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产学研合作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成果。目前,在国内,该院与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近十所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内40多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在国外,该院与瑞士华格和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分别建立“空间机构”和“HIRF/雷电效应”联合研发中心,联合攻关,提升技术水平。通过协同创新,成功获批了科技部“航天制造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带动了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上海理工等高校相关学科的发展。

【打印】 【关闭】